Saturday 19 May 2012

疾速的叢林 (探討跳舞音樂文化.九)


前文探討了Breakbeat音樂體系中Big Beat、Breaks以至Nu Funk等音樂分支的發展過程。其實“Breakbeat”這個名詞在現代音樂領域中有不同的含義,我們這裡的含義是指作為節奏類型的泛稱,包括Big Beat、Breaks、Drum&Bass、Dubstep、2-Step等,甚至Hip-Hop以至部分Downtempo音樂其實亦可歸類為Breakbeat音樂類型中。


上世紀90年代可說是電子音樂的黃金年代,除了前文提及的Big Beat外,當時還有另一種屬於Breakbeat族譜的音樂逐漸普及起來。

Altern 8 - Frequency
是其中一首"Hardcore"音樂的經典作品

90年代初,當我們把焦點集中在英國以至歐洲部分國家,會發現當時興起一種名為Hardcore的電子音樂類型。雖然說搖滾音樂中也有同樣稱為“Hardcore”的音樂流派,但兩者是各不相同的兩類音樂。不過即使它們各不相同,但從它們的名稱,其實也可估計出兩者的共同點:都是“強悍”和“高壓”的音樂。特別是電子樂中的Hardcore音樂,有著密集的節奏和重型低音,就像有人沉迷於遊樂場的過山車、又或在澳門旅遊塔玩Bungee jumping般,Hardcore音樂總有其吸引之處。在Hardcore的發展過程中,正如很多音樂類型一樣,總會融合不同派別的音樂作出轉變。有趣的是,在Hardcore和Techno音樂的土壤中,孕育出一種稱為Jungle的音樂類型。

Omni Trio - Renegade Snares

 Jungle音樂是怎樣的呢?誕生於90年代初的Jungle,可說是融合多種音樂類型而成,包括Hardcore、Techno、Reggae(牙買加雷鬼音樂)、Soul(騷靈)、Jazz(爵士樂)、Ambient(環境音樂)等。當中尤其採用不少來自中美洲國家牙買加的Reggae“雷鬼音樂”元素。從歷史角度看,這當然與牙買加曾作為英國殖民地,有眾多牙買加裔移民在英國有關。此外音樂中亦使用大量的超重低音(Sub-Bassline)。

BBC 2 Jungle Documnetary 1994 (1 of 3)

 在誕生初期,Jungle曾被稱為源自黑人的音樂,亦有人認為這是一種源自社會低下階層的聲音。但無論從那個角度看,有一件事是毋庸置疑肯定的,就是Jungle是百分百源自英國的聲音。特別在92至94年間,Jungle音樂發展迅速,起初在小型電台如Kool FM等大力推動,並且在一些私人活動中慢慢流行起來,以倫敦為中心,慢慢擴展至全歐以至世界各地,因而吸納愈來愈多的擁躉,喜歡Jungle音樂的粉絲也就稱為“Junglist”。

UK Apache & Shy Fx - Original Nuttah

 大部分Jungle音樂也佈滿陰霾的氛圍和綿密複雜的鼓擊節奏,這在某程度上,與當時屬於主流、強調享樂主義的House舞曲音樂相比,在意識型態上可說是大相逕庭。而隨著時間推移,包括製作技術成熟和音樂人銳意革新,Jungle音樂慢慢發展成今天我們所熟知的一種音樂類型:Drum & Bass (Drum And Bass)。

Goldie - Inner City Life

 作為現代音樂中不可忽略的音樂類型,從名稱上也知道Drum & Bass是一種強調鼓(Drum)和低音(Bass)的音樂。這種節奏快速的音樂,介乎於160至180 Bpm (Beat Per Minute,每分鐘的拍子數)快速密集式鼓點,產生一種迷人的速度感。

A Guy Called Gerald

(到底速度有多快?若拿大家熟悉的Hip-Hop音樂比較,基本上是Hip-Hop音樂加快一倍的速度)這種速度彷如潛意識般,既隱含著現代都市急速生活的象徵意義,亦可代表森林部落的原始節奏,因而引起世界各地樂迷的認同。此外音樂中非常強調低音部份,厚重的低音極富壓迫力,具有科幻感和實驗性。

Fabio & Grooverider在Jungle/Drum N' Bass音樂體系中擁有舉足輕重的地位

 包括Fabio & Grooverider、A Guy Called Gerald、4 Hero、Goldie、LTJ Bukem等都是Jungle及早期Drum & Bass發展中的重要音樂人。


LTJ Bukem - Horizons

就像野火在草地上燒起,這股熱潮逐漸席捲英國及全世界(就連歐美樂壇巨星David Bowie“大衛寶兒”,也在90年代末出版的專輯《Earthling》中玩起Jungle/ Drum & Bass節奏)。

David Bowie - Litter Wonder

 時間來到1997年。英國Mercury Music Prize(水晶音樂獎)是相當有代表性的頒獎禮,在英國音樂界具有祟高地位。這一年,來自英國音樂重鎮Bristol(布里斯托市),Roni Size/Reprazent的專輯"New Forms"成為了音樂獎的最終勝出者。作為一張Drum & Bass音樂專輯奪得此獎項,即使從今天回看仍是相當震撼。這亦反映出Drum & Bass在當時的普及程度。

Roni Size/Reprazent - "New Forms"

要知道1997年被打敗的提名名單全是響噹噹的名字,包括:搖滾巨星樂隊Radiohead和Suede,風頭正盛的Big Beat舞曲組合Prodigy和Chemical Brothers,以及當時橫掃全球流行榜的超級女子組合Spice Girls等。在著名DJ/音樂人Gilles Peterson旗下音樂廠牌Talkin’ Loud出版的這張“New Forms”,其成功之處除了音樂上的深潛氛圍和飽滿低音,以及穿插其中的Jazz、Soul優雅編曲外,亦可說是當時對Drum & Bass音樂風潮的一種肯定,不單止英國,事實上Drum & Bass音樂文化亦逐漸向歐洲而至世界各地普及起來。

Roni Size/Reprazent - Brown Paper Bag

不過正所謂“物極必反,盛極必衰”,有人認為,就像以往眾多的音樂潮流般,獲得主流認同,處於高峰狀態發展,最終結果只會因媒體和大眾過度熱捧下迅速滑落和衰亡。不過在接下來的道路中,Drum & Bass的發展軌跡卻大出這些人的預料。



布蘭頓 
(原文刊登於2012年5月17日澳門日報)


Related Post(相關內容):
探討跳舞音樂文化(一至十)
http://burnie-macao.blogspot.com/search/label/探討跳舞音樂文化
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