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ednesday 12 January 2011

迷幻的笑容(探討跳舞音樂文化.五)

        1987年,在Paul Oakenfold、Danny Rampling等著名DJ推動下,舞曲音樂風潮從西班牙Ibiza(伊薇莎島)引入至英國,並在往後的日子裡,在歐洲以至全球的音樂文化領域掀起巨大的浪潮。


        1988年是Acid House熱潮正式爆發的一年。由Shoom、Future、Spectrum等舞廳俱樂部開始,大大小小的舞廳和跳舞音樂派對陸續出現,完全改變了年輕人的生活形態。

     “捱過”了星期一至五刻板苦悶的上班生活,在週末的晚上,和朋友們在舞廳內愉快地起舞,成為了年輕人必備的節目。他們在舞廳內不是閒聊,不是喝酒賣醉,也不是玩“骰盎”撲克牌,而是真真正正跟隨著強勁的音樂節拍,全情投入地愉快起舞,藉著音樂達致喜悅和快樂。就像我們港澳地區的卡拉OK文化一樣,這已經成為一種固定的生活文化,是大眾生活的一部份。

Shoom

        除了在室內的舞廳俱樂部外,其後還延伸至各類合法或非法的戶外跳舞派對。大型派對像Sunrise、Biology等往往可達數萬人參加的規模,郊區的農莊、貨倉、電影片廠甚至是飛機場等地,總之你想像得到的空曠地方,也總會有派對在舉行。派對場內除了有超大型的音響系統和雷射燈光外,甚至連碰碰車、大型吹氣城堡等也具備,彷如小型遊樂場般的熱鬧氣氛使人樂而忘返,往往通宵達旦跳舞到天亮。

       這亦從中洐生了“Rave”一詞。“Rave”在英語中是指“狂歡、熱鬧”之意,後來我們常接觸到的“Rave Party”一詞亦是由此而生。(要注意的是,Rave Party這一說法基本上只限於90年代使用,踏入21世紀的今天,用Rave Party來形容跳舞派對已經顯得落伍了)。



       在當時來說,跳舞音樂派對已經達到全面性的普及,可以說,沒有去過跳舞派對的英國青年,幾乎一個也沒有。
  
Phuture - Acid Tracks

       Acid House唱片亦陸續打入了英國流行音樂排行榜的十大排名,可見這股音樂風潮已完全地由小眾躍升至大眾主流。其實從音樂內容上分析,這股跳舞音樂熱潮確實有其獨特的成功原因。

       就像由著名Acid House音樂人“Bomb the Bass”製作、於1988年成為英國音樂排行榜亞軍單曲—“Beat Dis”封面中的黃色哈哈笑圖案“Smiley”般,愛與和平、追求歡樂氣氛是它們的精神宗旨。和大眾所喜歡的商業流行曲以至搖滾音樂相比,跳舞音樂既沒有情歌流行曲的傷春悲秋濫情,亦不像搖滾音樂般憤世嫉俗叛逆,對普羅大眾來說無疑有其獨一無異的吸引力。(這個源自“Beat Dis”封面的黃色圓形笑臉,後來亦被公認為代表Acid House音樂熱潮的象徵圖案)



Bomb the Bass -- Beat Dis

       喜歡跳舞音樂的青年衣著打扮亮麗光鮮,經常配以輕巧的運動裝束,熱情洋溢的笑臉總是掛在臉上。這是一種嶄新的、劃時代的流行文化意識形態:以科技營造的感官娛樂作外沿,以樂觀喜悅的精神宗旨作核心,由小眾發展席捲至主流,意識上走在時代潮流的最尖端。


Classic Acid House DJ Mix --  Rush Hour Trax Mix 


       由此而起,以Acid House為起點及其後所衍生的跳舞音樂分支派系,像浪潮一樣席捲至德國、意大利、荷蘭等歐洲國家,甚至遠至亞洲的日本、泰國、新加坡及香港也深受影響。特別是在90年代往後的日子裡,更達到一個新高峰:跳舞音樂已經完全融入進我們的主流生活中,包括出現在電視節目、廣告、時裝表演、政黨競選活動甚至奧林匹克運動會的開幕典禮中。
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
             布蘭頓(探討跳舞音樂文化.五)
(原文刊登於澳門日報2/4/2009)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