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onday, 13 December 2010

琴魔烏尼克 -- Kimmo Pohjonen

對於手風琴這一傳統樂器,一直以來給我的印象也是一種很“浪漫“的樂器。



全因它那獨特的音色,總能令人聯想起身處在歐洲某河畔旁的咖啡店中,和深愛的戀人一起欣賞日落景色的浪漫情景。因此以往亦曾幻想過當別的男生只懂彈奏結他或鋼琴時,若能在心儀的女生面前演奏一手漂亮的手風琴,應該會是相當酷的事。當然最後這個想法也是不了了之。畢竟要學習和演奏手風琴,絕不是一件易事。


雖然我不懂演奏手風琴,不過我卻知道一位相當“傑出”和“突出”的手風琴演奏家,並有幸在現場欣賞到他的精采演出。他就是參與本屆國際音樂節其中一項演出節目《琴魔烏尼克》的齊摩.波宏那(Kimmo Pohjonen )。


說他“傑出”,在於來自芬蘭的他,自幼已接受正統嚴格的音樂訓練, 加上累積了三十多年的手風琴演奏經驗,技巧方面絕對是無庸置疑。 說他 “突出”,在於他並不滿足於傳統的規限,對手風琴演奏技法鍥而不捨的實驗探索精神,擺脫傳統模式和不同界別的樂手合作(其中最為人熟悉的應為和電子樂手Samuli Kosminen組成的樂隊Kluster),演奏風格結合了古典傳統和實驗即興等音樂類型,絕對是非一般的“突出”演奏者。這次來澳專程演繹的是其原創作品《烏尼克》(Uniko)。


10月25日晚上 8時,地點在大炮台,演出開始。當你一看到齊摩.波宏那彷如搖滾樂手般的造型出場時,你大概可估計到這絕不會是傳統的手風琴演出。


現場所看,波宏那確實有很多獨特的手風琴演奏手法,包括讓空氣顫動琴內的簧片發出呼風聲,拍打琴中央部份發出敲撃聲等手法。除了演奏外波宏那還會在某些段落作出低迴的吟唱,演奏至高潮部份激烈的動作以及全情投入的表情,狂放的舞台風格確實使人留下深刻印象,絕對無愧“琴魔”之名。


這次演出還帶來了同樣來自芬蘭的Proton弦樂四重奏,負責採樣和聲效的音效師Juuso Hannukainen,以及音響工程師和燈光設計師一同前來。當中聲效和採樣的運用,是演出中另一引人注目的地方。音效師把樂器聲和人聲作採樣後一層一層堆砌在一起,聽似混亂無序,但當中卻蘊藏著有跡可的規律變化。多方位的電子立體聲效在四周盤旋,配合飄忽多變的電子節拍,身處現場彷如進入一個奇幻異色的空間。更特別的是結合上大炮台這一個與別不同的場地 ,舉目四周盡是廣闊的戶外場景,手風琴聲、弦樂聲和電子聲效融化在四周的景色中,加上大炮台獨有的古意盎然氣氛,令演出加添了幾分瑰麗古樸的美感。


若要指出不足的地方,可以說燈光效果方面無預期中的精采,而舞台設計亦未如音樂部份般帶來太大驚喜。但這些均未對演出造成太大影響,因為聽眾的注意力早已被演奏者深深地吸引著。


在長達一個多小時的演出中,演奏規律也是由恬靜緩和的部份漸次推進至浩瀚宏大的場面,之後再回復至低緩的段落作循環交替,藉此引領聽眾情緒的高低起伏。不過相比起浩瀚激烈的高潮部份,那些恬靜緩和的段落還是更吸引我多些,因為這更能體現演奏者的細膩情感,細聽著手風琴和弦樂絲絲入扣的合奏,以往那些關於手風琴的浪漫聯想又再一遍浮現在我的腦海中。


雖然我不懂演奏手風琴,雖然這裡亦不是歐洲河畔旁的咖啡店,但我還是可以和心儀的人,一起欣賞這樣的精湛演出,一起感受來自手風琴的獨特聲音。

(原文刊登於澳門日報 Nov 2007)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